簡介
陰瑜伽的核心在於舒緩筋膜的緊繃,其練習方式以肌肉放鬆為主,並在體式中停留數分鐘。這與強調肌力與肌耐力的陽瑜伽不同。
核心經文
瑜伽體位法的目的在於調和筋絡中氣的流動。這可透過對 14 組骨骼區段與 10 組肌筋膜群施加負荷來達成。
14 組骨骼區段: 腳趾、腳踝、膝、髖、骨盆、腰椎、胸椎、頸椎、手指、手腕、橈骨、尺骨、肱骨與肩胛鎖骨。
10 組肌筋膜群: 鼠蹊肌群、股四頭肌群、髖屈肌群、臀肌群、腿後側肌群、腹直肌群、腹斜肌群、胸腰肌群、頸部肌群與肩胛肌群。
骨性能力 (Skeletability):指的是在骨骼相互擠壓前,一個關節潛在的活動範圍。由於每個人的骨骼結構獨一無二,因此沒有所謂的「完美體式」。最有效的練習方式是能對目標區域有效施加負荷。
六步準則
這是進行每個瑜伽體式練習的準則:
選擇目標區:確定你想要施加負荷的特定區域。
選擇體位法原型:選擇一種能對目標區施加負荷的體式原型,例如鞋帶式、馬鞍式、毛毛蟲式等。
選擇變化式:根據你獨特的骨性能力,從原型中選擇一個合適的變化式。
停留:在體式中停留 3-5 分鐘。
確認負荷:確保沒有對骨骼或肌筋膜組織過度施加負荷。
感受回彈:給自己 1-2 分鐘,感受練習後的回彈。
體式舉例與應用
針對臀肌群施加負荷(鞋帶式)
目標區:臀部肌筋膜群(臀小肌、臀中肌、臀大肌、深層外轉肌、闊筋膜張肌)。
原型:鞋帶式。其變化式(如睡天鵝式、鹿式)透過股骨外轉、外展及屈曲來對臀肌群施加負荷。
骨性能力:不同的髖骨結構會導致髖關節在這些動作上的潛在活動度有巨大差異,因此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的變化式至關重要。
針對下半身關節區段施加負荷(馬鞍式)
目標區:下肢的骨骼區段(腳趾、膝、髖、骨盆、腰椎)及肌筋膜群(股四頭肌群、髖屈肌群)。
原型:馬鞍式。
輔具:馬鞍式常需使用輔具,以減少軟組織的張力及骨骼的壓力,幫助練習者找到適合自己的變化式。
針對上半身肌群與關節區段施加負荷(犬式)
目標區:上半身的骨骼區段(手指、手腕、肱骨、肩胛鎖骨)及肌群(肩胛肌群)。
原型:犬式,其主要特徵是雙手承重。
變化式:如四柱支撐式,會對肩胛骨、肱骨及尺骨產生顯著影響。由於每個人的肱骨扭轉幅度不同,常見的「順位口令」可能不適用於所有人,需根據個體差異調整。
當代筋絡理論與回彈
筋膜的特性:現代筋膜研究顯示,筋膜有收縮與放鬆的能力,並能吸收、束縛與釋放水分。
回彈:長時間的靜態拉伸後,筋膜會達到更高程度的水合作用。練習後的回彈是一種能量在體內流動的主觀體驗,常伴隨身體的舒適與心理的平靜。
筋絡傳導能量:Motoyama 博士的研究指出,筋膜裡富含水分的通道能導電,其傳導途徑與神經系統不同。這為針灸、瑜伽療法和現代醫學提供了新的視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