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處理骨盆功能障礙的方式很多,大多是直接技巧,以及部分間接技巧。處理的順序與邏輯也很不同,其中MET肌肉能量技術廣為人知,因為好上手,安全又有效。
骨盆和薦椎有6個動作軸:一個是通過恥骨聯合,用於骨盆旋轉的軸;一個上橫軸是用於薩瑟蘭(Sutherland)的顱薦動作;一個中橫軸是用於薦椎的屈曲和伸直動作;以及一個下橫軸是用於行走時的骨盆動作。最後還有一個右斜軸和一個左斜軸,是用於薦椎的扭轉動作。薦髂關節為何會比較常發生功能障礙,是動作軸的數量增加使然。
當骨病學醫師理解骨盆帶的骨性結構與良好的身體力學、骨盆內器官和下肢循環的關係,透過內分泌或源自神經異常的生理學對身體遠端部位產生的反射干擾,並能掌握診斷技術和操作矯正手法,那麼他將擁有所有治療得以展開的基本工具。
Mitchell Sr. (1958)
關於MET與PNF,許多人對於其定義與發展感興趣。1940~1950年代,神經生理學家Herman Kabat與兩位物理治療師Dorothy Voss和Margaret Knott,一同觀察到對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復健過程很重要的功能性動作模式。他們基於臨床經驗和神經生理學原則(Sherrington的第一〔收縮後放鬆〕和第二〔交互抑制〕定律),發展出特定的肌肉收縮/放鬆技巧。1956年,Voss和Knott發表了他們的概念,並命名為「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術」(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Knott & Voss, 1956)。
Kabat在9年後說明PNF的操作(Kabat, 1965)。PNF技術乃用於改善肌肉力量、關節活動度和神經肌肉功能,其治療程序與MET的等長和等張的變化式相似,儘管在要求患者施加力量的程度等方面存在差異。此外,這兩種技術背後的概念也不一樣。起初,PNF著重於動作模式的神經學層面,而MET則是強調動作受限的生物力學層面。
MET和PNF之間的相似之處難以忽視,尤其兩者多年來皆持續演進。這兩個系統都依據脊髓和大腦的解剖學和生理學,以及運動控制系統的組織。我個人認為MET的發展無疑受到PNF的神經生理概念和機制,以及頭顱骨病學和其他新興科學的影響……我不知道父親在1970年代授課之前是否了解PNF。假設我父親曾聽說過PNF,但他從來沒有向我提起過。據我所知,他對PNF毫不了解。
F. L. Mitchell Jr. (2011)
他(Mitchell Sr.)專門使用肌肉來處置(治療)關節功能受限。他的重點不在於放鬆肌肉,而是重新建立關節力學。他從未提到PNF及其原則對他的MET概念發展有所影響。
Ed Stiles (201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