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徒手工作者而言,想確定的事情很多,其一是按摩力道的深淺應該如何拿捏?其二是手底下的世界到底改變了什麼?我們用圖來整理一下。
首先看一下筋膜的分層
Retinaculum cutis superficalis:淺層皮支持帶
Superficial fascia:淺筋膜
Retinaculum cutis profundus:深層皮支持帶
Deep fascia:深筋膜
其中淺層皮支持帶、淺筋膜與深層皮支持帶合稱為“皮下筋膜帶”,大部分的人徒手範圍會落在這個區間,當然有人力量更淺,覺得效果就會出來,有人則偏好更重。不管用手或是用工具,可能要留意這個支持帶的立體結構,淺層比較垂直,深層支持帶比較斜向。再來要留意這個支持帶的數量與厚度,一般來說下肢比上肢支持帶覆蓋區域厚度大,大腿支持帶數量多,小腿支持帶厚度大。這些通通都會影響徒手對於筋膜的滑移性。
AC支持帶較短而厚,將作用在皮膚上的力量傳送到更深的平面。
BD支持帶較長而薄,便於吸收機械應力,所以皮膚拉力不會傳送到深筋膜。
在皮支持帶鬆弛和較薄的區域,很淺的按摩皮膚,不太可能直接影響到深筋膜,如果外力作用達到深筋膜,則皮下脂肪組織必須移開,並且有必要使用小面積局部接觸方式,直接施力在更深的一層。
從表格中可以分類不同層的作用效應,如何膜膜分離,在不同位置有不同考量,以淺背線為例,足底筋膜、小腿筋膜、大腿筋膜與背部筋膜這四個區塊,各自有不同的脂肪分布與機械力學特性,所以,不同的按摩手法,不同工具的變化使用,切忌一句不通則痛然後一招推天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