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起體內眾神的殿堂 - 三條腰肌(Psoas)

西元前八世紀到西元前七世紀開始,希臘人為了彰顯神明的榮耀,神廟建築變得相當雄偉與壯闊。古希臘的神祇是供奉在非常雄偉且廣大的神殿中,古代希臘建築的精華與建築經典都是在古希臘神殿上。
而人體眾神的殿堂,必須清明充滿靈性,所以橫隔膜與骨盆底在動態中須能挑高,眾神才能愉悅,精神才能清爽。扮演這樣角色的肌肉,我們的目光移到了腰肌,型態彷彿是眼鏡蛇一般的存在,蛇尾從小轉子纏繞,捲曲穿過骨盆,在腹膜後面伸展到腰部,眼鏡蛇蓬蓋則是橫隔膜的圓頂。橫隔膜有兩個圓頂,蛇尾是行走的核心,蛇頂是呼吸的核心。
挑高的空間中橫隔膜與腰大肌各司其職,橫隔膜與呼吸及上肢動作相關,腰肌則與行走及下肢動作相關Ida Rolf博士談到脊柱前後的平衡,最重要的乃是深前線,因為身體古老的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藏在其中。除了大家已知的臟器及其代謝相關,自主神經系統含有豐富的神經叢,其中腰神經叢便嵌入在psoas內,它扮演者幫浦的角色,倘若psoas缺乏運動,液體交換遲滯,細胞得不到養份,將影響腰神經叢功能。


四足動物的腰肌沒有複雜的曲線,也不常接觸到骨盆,除非是被伸展到極限位置,其功能是下肢強力屈曲的動作。


人類的腰肌有著特殊的路徑,會在髂恥緣變換方向,側面看像極了三角形。人體中像這樣會轉彎的肌肉不多,而且都充滿了代表性,譬如腓骨長肌與閉孔內肌。



三角形有著不同的功能,當下肢固定時,上段的腰肌可以產生腰椎的屈曲,而下段的腰肌則能產生明顯的腰椎伸直。





人類的腰肌共有三組,主角是特快車的腰大肌,還有兩位平快車幫手,腰大肌外側的髂肌,與內側的腰小肌(約51%的人是以肌肉方式存在,大部分是筋膜束方式存在)。腰小肌往下透過恥骨肌連到小轉子,而髂肌往上經腰方肌連到第12胸椎,所以Myers認為人類的行走,是以第12胸椎為下肢擺盪的頂點。




按照腰肌的走向,軀幹穩定時能產生髖屈曲的功能,而下肢穩定時,長弧動作能產生軀幹屈曲,短弧動作則是腰椎伸展前凸,或是骨盆前傾動作。




在站姿時緊縮的腰肌則會促成軀幹側彎,對側骨盆下降(同側髖內收增加)情形。


透過動態的評估,也能比較左右深前線在步態矢狀面上的延展情形。





至於比較有爭議的動作,則是髖外轉還是髖內轉了。許多人認為腰肌的收縮,彷彿是上肢肱二頭肌般,在大腿處能產屈曲與外轉的動作,那麼有些步態如鴿子腳(pigeon-toed),該不該放鬆腰肌?抑或鴨子腳(duck-footed),我們才應該放鬆腰肌?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機械軸(mechanical axis, MA)來判斷,倘若個案是髖外翻(coxa valga)或膝內翻(genu varus),則MA會落在大腿長軸的內側,此時腰肌扮演內轉的功能,反之,若個案是髖內翻(coxa vara)或膝外翻(genu valgus),則MA或落在大腿長軸的外側,此時則扮演髖外轉的角色。

在Iad Rolf 博士的概念中,腹直肌與腰肌的平衡應該是,腹直肌具有讓腰肌退回脊柱前的能力,若腹直肌鬆弛進而腰肌緊繃,經髂恥緣產生骨盆前傾過多,會造成腰椎過大的壓迫負荷。


我們有機會,都應該學習促進骨盆平衡。骨盆平衡有助於腰神經叢活化,改善了消化系統,進而改善橫隔膜功能。人體三大神經叢,腦、太陽神經叢及腰神經叢。太陽神經叢(人體第二大的腦)掌管情緒與自尊,位置在肚臍以上至橫隔膜間,人情緒低落時,這個位置將緊繃不順。透過深前線的處理,改善了腰肌的功能,同時也帶來了情緒的出口。




留言